分享按钮

把书放在触手可及之处

◆李伟明

最近和一些年轻干部聊天,无一例外都要问到他们学习尤其是读书的情况。很多年轻人坦陈,工作之余读书有限,主要原因是觉得没有时间。

我从不认为“没有时间”可以当作一个人不读书的理由。要说起来,大家都可能各有各的事,谁也未必比别人清闲,难道人们都因此不读书了?事实上,想读书的人,再忙也有办法安排读书时间;不想读书的人,时间再多也不会用来读书。所以,是否读书,基本无关时间。

读书首先需要自觉意识。真正的读书人都不是“逼”出来的。如果一个人领悟了读书的意义,他自然要想方设法去读。看看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关于读书的成语就知道了,自觉性对一个人的阅读将产生多大的动力:“囊萤映雪”,晋朝的名臣车胤与孙康,都因家境贫寒点不起油灯,车胤夏夜捕捉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在冬夜用雪地的反光来读书;“悬梁刺股”,汉代的孙敬和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一个用挂在屋梁的绳子系着头发,一个拿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负薪挂角”,汉朝的朱买臣和隋朝的李密同为穷人,一个砍柴回家一边背着柴一边看书,一个给人家放牛不忘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牛吃草他啃书。还有,西汉学者匡衡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在墙壁上凿了个洞,于是有了“凿壁偷光”的佳话;三国时代的东吴大将吕蒙,以前不怎么读书,后来在吴主孙权的再三劝说下,手中随时拿着书,一有空就抓紧读,于是有了“手不释卷”的美谈……只要认识到了读书的价值,哪怕困难再大,也能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决向书籍靠拢。如今的学习条件比任何时代都要好,怎么反而没有办法读书?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吧。我相信,只要有想读的意识,一切都不是借口,一切都不是问题。

有了读书的自觉,还得为自己设定一个读书的目标。也就是说,可以大致要求自己每年要读多少本书,取得怎样的效果。有计划有安排,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如果只是想读书,但总觉得今天太忙,明天再说,那么,日复一日,到了年底,便会发现一年又要过去了,可想读的书,几乎没怎么翻开过。有目标的状态和无目标的状态相比较,就会知道自己原来还是可以多读一点书的。

最关键的是,实现目标还应有过硬的措施。空有目标,没有办法,结果依然可能归零。所谓的措施,也就是如何解决“没有时间”的问题。在这方面,古人也有相关的说法。汉朝学者董遇有个“三余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言下之意,这些都是读书的好时光。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更有一个“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他把这几个时间段都好好利用起来了,读书自然不是问题。现代人生活内容丰富,远非古人可比。我觉得,要解决读书的时间问题,这事并不复杂。其中一招很管用,便是把书放在触手可及之处。

比如在办公室,可以把需要读的政治理论类、业务工作类书籍放在办公桌上。一个人工作再忙,每天总会有片刻空档期。在这个时候,闲下几分钟了,随手拿起桌上的书,好好地看几页,既是一种休息,又是另一种工作。它让你从繁忙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让思维进入了另一个天地。也许,这几页书,突然和你工作上的某个堵点相遇了,刹那间碰撞出了灵感的火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使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日积月累,也将逐渐有所收获。这些年,我利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读完了不少“规定动作”范围的书目,感觉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

在家里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在书房或卧室,随时准备要读的一本书,只要有了空闲,便翻一翻,看完一本再换一本。不管你要做家务还是娱乐健身,饭后、睡前总会有这样的空余时间。如此一年下来,怎么也可以读完几本书。当然,在家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尽情阅读“闲书”,多方汲取文化养分。一个人读书太单一,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的问题,广泛涉猎,大有裨益。

即使在旅途中,也同样可以在手提包里放上一本并不怎么占空间的小书。不要时刻惦记手机、依赖手机,适时把视线从手机屏幕转移到书上,或将发现别样的精彩。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往往也是读书的最佳时间,此时,身边这本小书也许可以成为你最好的伙伴。只要你有心,一路上总会有时间与它对话的。

把书放在显眼处,随手可取到,让它时时提醒你不要错过了日常中的阅读时光,“没有时间”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当然,这个做法贵在坚持,要有看到这本书长久没动就心里不踏实的想法。这样,就会倒逼自己挤出时间去看完它。读完之后,要记得及时换一本新书放在这个位置。这样形成了习惯,选中的书便慢慢被消化了。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书放在那里只是摆设,那再好的计划最终也将落空。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4-08-21 ◆李伟明 4 4 拉萨日报 c186488.html 1 把书放在触手可及之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