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重要时刻。60年来,西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民族团结进步始终是强大的动力源泉。在西藏的发展历程中,林周农场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是生产建设的典范,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缩影,其蕴含的精神,为我们深入理解西藏的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林周农场始建于1966年,原隶属于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是在当地干部、进藏干部和知识青年的共同努力下,于艰苦环境中创建起来的农牧林并举的国营农场。场部占地面积36069.8平方米,建筑面积4522.66平方米,当时,林周农场总人口15000人,职工总数6259人,拥有耕地8.8万亩。1984年11月,林周农场实行“退场还民”,1988年林周农场与澎波农场一起并入林周县。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汇聚到林周,他们怀揣着建设边疆、服务人民的热情,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林周农场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进步,更是各民族相互协作、团结奋进的成果,它所展现出的民族团结精神,贯穿了农场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一、林周农场: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
(一)多元力量汇聚,共筑农场根基
林周农场的建设者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和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建设群体。早期农垦大军中,有进藏部队军人,他们带着军人的坚毅和纪律,如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的官兵,成为农场建设的骨干力量;有区外援藏干部,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像从区外各省市选派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员;还有本地藏族同志,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是农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本土力量。
1965年起,大批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藏,投身农场建设。1965年9月,首批117名北京支边青年怀揣建设边疆的梦想离开城市、告别家乡来到雪域高原,他们“开发边疆,建设农垦”,将全部精力和热忱投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中。1975年4月2日,拉萨中学高七四级44名毕业生集体下乡到林周农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建设林周农场,走到了一起。
林周农场在组织架构上也体现了多元力量的融合,实行军事化管理,设立知青连,配备连长、指导员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劳动、生活,相互学习、帮助,逐渐形成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为林周农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员构成上,农场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据统计,农场职工总数6259人,其中干部388人,下设17个生产队,拥有耕地8.8万亩,场办医院1所、卫生所11所,粮食加工厂、机械修造、小煤矿、学校、俱乐部、银行、邮电局、商店等一应俱全。这种多元的人员结构为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建设者们带来了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在农场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团结协作,共创生产奇迹
在林周农场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建设者团结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生产成果,展现了强大的集体力量和智慧。以虎头山水库的建设为例,该水库始建于1972年,是由当时林周农场的知青和干部职工共同修建的,主要用于防洪和灌溉。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施工建设工具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农场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创造了一大奇迹。
建设过程中,农场职工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水库“铁姑娘”穿山凿石建奇功,农场职工靠肩扛、手抬、人背、马驮,历时8个月投入37万人次,于1972年建成了库容1200万立方米的虎头山水库和长209米的虎涎洞放水隧道,筑起了长200米、宽80米的主坝和700米的截水墙,修建了2800米长的水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时的施工条件极为艰苦,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完成繁重的土石方工程,但各民族职工毫无怨言,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在农业生产方面,林周农场和毗邻的澎波农场共同推动了西藏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冬小麦的种植取得了重大突破。上世纪60年代初,农场首先从自治区农科所引进冬小麦“肥麦”,进行高原冬麦试种研究。1971年,国家正式启动冬小麦推广计划,1971—1978年间冬小麦在西藏从少有种植发展到占耕地面积近三成,西藏粮食产量也从29.49万吨增加到50.50万吨。1975年,华国锋同志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会上宣布,由于冬小麦在高寒地区的大面积高产,西藏首次实现粮食自给。
林周农场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也走在了前列。1960年春,农场相继建立机务耕作队,各种大、中、小型拖拉机、农用载重汽车及农用机械不断得到补给。到1985年,林周农场机械使用率已经达到90%,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发展上,林周农场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林周种畜场原属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是饲养种牛、种猪的农场,在牲畜品种改良和养殖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场还积极开展绵羊改良、冬麦推广等科研工作,在全区发挥了巨大示范作用,推动了西藏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文化交融,增进民族情谊
林周农场还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知青们来到西藏后,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学习藏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他们跟着藏族同胞学习烧牛粪、打酥油茶,品尝糌粑、风干肉等传统美食,逐渐养成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同时,知青们也将自己家乡的文化和知识传授给藏族同胞,如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知识等,促进了文化的双向交流。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民族感情。农场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1975年以澎波、林周农场业余宣传队为基础组建的生建师文工队参加全区第三届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获得全区第一名;林周农场宣传队1976年参加军区第四届文艺汇演,1978年,参加全区第四届文艺汇演,分别获得第二名、第一名,并应军区邀请,到边境前沿,为边防战士慰问演出。
在语言学习方面,知青们努力学习藏语,不仅学会了日常的藏语会话,还能够用藏语进行工作交流,这大大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藏族同胞也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知青的帮助下学习汉语,这种语言上的交流大大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在风俗习惯融合方面,知青们积极参与藏族的传统节日和活动,如藏历新年、沐浴节等,深入了解藏族的文化传统。藏族同胞也对知青们的家乡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交流了解了区外的风土人情。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情谊,让民族团结的纽带更加牢固。
二、苏州援藏:续写林周民族团结进步新篇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苏州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西藏林周县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三十年来,苏州援藏工作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产业造血、教育强基、医疗守护、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超过10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00余个,不仅有力推动了林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更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乐章。
苏州援藏工作以系统性举措推动林周全面发展。在产业援藏方面,苏州市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投资3.2亿元建成旁多水利枢纽,解决了5.2万亩农田灌溉问题;二是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打造了“林周农场”红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参观学习15万人次,建成“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带动2000余户牧民年均增收8000元;三是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开发“神秘树林”等特色景点,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这些项目不仅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更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加深了感情。教育援藏工作成效显著。苏州市投入1.5亿元新建改建林周县苏州小学等8所学校,选派120名骨干教师赴藏支教,组织300余名当地教师赴苏培训。创新实施“组团式”教育援藏,推动10所苏州学校与林周学校结对共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开发《民族团结读本》等特色教材,开展“汉藏一家亲”等主题活动200余场,惠及师生1万余人次。医疗援藏成果丰硕。累计选派15批156名医疗专家驻点帮扶,开展“苏林云诊”远程会诊5000余例,“援藏光明行”为1200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投入8000万元改善医疗设施,新建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培训当地医护人员800余人次。医疗队深入牧区开展巡回义诊150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苏州门巴”(医生)。民生改善工作全面推进。投入2亿元实施林周农场旧址保护工程,修缮红色遗址15处;引进蔬菜大棚、青稞改良等30项农业新技术,使农作物产量提高40%;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解决1.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00名,帮助5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十年砥砺奋进,三十载春华秋实。林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5563.71万元增长到24.21亿元、增长了43.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90.2万元增长到4.64亿元、增长了514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2元增长到22049元、增长了25.6倍。在共同奋斗、共享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广泛深入,情谊愈加深厚牢固,生动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图景,为林周的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传承与弘扬:林周农场精神引领未来发展
林周农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等丰富内涵,是老西藏精神的延伸和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为西藏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加强对林周农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林周农场场部旧址于2009年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0月正式启动了林周农场场部旧址保护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将林周农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主题党日活动、学生研学活动等,让人们亲身感受各民族团结协作的力量,激发大家维护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下一步,将通过修缮农场旧址、建立博物馆、整理历史资料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林周农场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二)大力弘扬和传承林周农场的民族团结精神,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我们须深化各民族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引导各族群众携手参与特色农牧、文旅等产业开发,确保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在共同奋斗中迈向富裕。社会建设层面重在深化交融互信,通过精心举办民族文化节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切实增进理解、消弭隔阂,筑牢社会和谐根基。文化领域则需激活历史滋养与创新表达,深入发掘林周农场等历史资源中“团结奋斗、共拓边疆”的精神内核,将其转化为纪录片、舞台剧、文化展览等鲜活载体;同时积极促进藏汉等各民族文化的互学互鉴,鼓励创作彰显团结主题的文艺精品,生动展现西藏多元一体文化魅力,为长治久安注入深沉精神力量。在全面乡村振兴征程上,要凝聚各族群众智慧与力量,整合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在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中深化协作,鼓励各族群众共商共建美丽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原乡村的振兴之路上璀璨绽放。
林周农场作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典范,见证了各民族共同建设西藏的辉煌历程。从1966年农场创建到如今苏州援藏工作的持续推进,几十年间,不同民族的建设者们在这片土地上携手并肩,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苏州援藏工作则在新时代续写了林周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通过产业援藏、教育援藏、医疗援藏等全方位的援助,不仅推动了林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深化了各民族之间的情谊,巩固了民族团结的基础。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林周农场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60年来,西藏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奋斗,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林周农场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是西藏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以林周农场为榜样,传承弘扬民族团结精神,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西藏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林周农场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苏州援藏干部们用实际行动续写着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西藏力量,共同谱写西藏发展的新华章!
(作者单位:中共林周县委党校、中共墨竹工卡县委党校、中共康玛县委党校)